查看原文
其他

欧洲系列 — 不列颠之战与高卢战争的结束

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-12-19
如果说日耳曼人踏上高卢的土地,可以跟罗马人说是有高卢人请他们来的,那么罗马人越过莱茵河也同样如此。基于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,日耳曼人内部也的确有相对开化的部落,希望凯撒能够过去帮助他们,震慑那些野蛮的东日耳曼人。为此,这些日耳曼人甚至为罗马大军准备好了船只。尽管我们从大历史角度看待问题时,总是喜欢按国家、族群来划分大阵营,但即使今天你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,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。从本性来说,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,能否看透这一点,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政治家。  虽然以罗马的势力来说,在日耳曼人中找到同盟者并非难事,不过凯撒还是决定独自完成这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。这一方面是因为对日耳曼人的不信任。如果让日耳曼人帮助渡过莱茵河,谁又能保证回来时(特别是你战败了的情况下),还能享受同样的待遇呢?破釜沉舟固然是一种战术选择,但凯撒很显然不是去找日耳曼人拼命的;另一方面,罗马人这次远征日耳曼尼亚,目的就是去示威,而可以视莱茵河为无物本身,就是示威的一部分。为此凯撒决定在莱茵河上修筑一座大桥,以显示罗马的力量。  在莱茵河这样的大河上修筑桥梁,其难度比用渡船要高的多了。不过罗马人的工程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这点了。最起码在公元前7世纪,罗马人已经在台伯河上修筑木桥了。对于一支客地作战的军队来说,桥的通过效率和安全性也远高于渡船。仅仅用了十天时间,莱茵河历史上的第一座大桥就铺设成功了。与此同时,为了应对罗马军队,那些侵扰西日耳曼部落的东日耳曼人也开始进入战争状态。在集结战斗人员的同时,将人员、物资向森林深处转移。不过令观众期待的大战实际并没有发生,因为渡过莱茵河的罗马军队,并没有与东日耳曼人开战,在烧毁了一些反抗者的村落、安抚了一下同盟者之后,便退回了高卢(一共呆了18天)。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,是因为凯撒此次远征的目的,并非帮日耳曼内部解决矛盾,也不是想征服日耳曼尼亚。他所做的一切,仅仅是在告诉日耳曼人,莱茵河是一条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界,如果日耳曼人再随意进出高卢的话,那么罗马也同样有能力反制。当然,如果这种示威能够通过一场战场上的胜利来显示会更好。不过鉴于东日耳曼人在森林地带的优势,以及当年辛布里战争留下的阴影,凯撒还是没有这样做。在罗马军队退回高卢之后,莱茵河大桥也随之被拆毁。  后来的的事实证明凯撒的选择是正确的。因为45年后,凯撒的继承者还是没有忍住尝试征服日耳曼森林,结果远征的两万罗马士兵基本上没有人能活着回来。优秀的政治家总是会给自己定立明确的战略目标,即使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,也必须围绕着这个目标。同样出于征服高卢的需要,英吉利海峡成为了凯撒下一个征服的方向。由于罗马在高卢的巨大成功,不列颠人内部也像日耳曼人一样,在战前有主动派遣使者向凯撒示好的。不过还是那句话,如果罗马军队无法显示自己能够征服英吉利海峡的话,不列颠的威胁将会持久存在。  很显然,最窄处也接近30公里的英吉利海峡,是无法架设桥梁的。即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,英法两国也是通过隧道,以火车运输的方式跨越这道天堑。不过高卢在手的凯撒,总归还是能够选择一个最近点,以尽可能的规避海洋风险的,这个最近点就是前面提到过的“加来海峡”了。公元前54年,凯撒率领1万步兵(2个军团)以及2000骑兵,利用上一次大西洋之战所打造的船只,以及就近征调的凯尔特船横渡加来海峡,远征不列颠。
  加来海峡是法国人对这段海峡的称呼,得名于法国的加来港。对岸的英国则用自己与之对接的港口“多佛尔”来为之命名。相比加来港,东部与之相距40多公里的敦克尔克会更为知名。二战中,30万英法联军正是在此展开了著名的“敦克尔克大撤退”。在那场撤退当中,包括渔船、游艇,甚至灿板在内的民船,都成为了跨越加来海峡的工具。这从侧面也证明了,当年凯尔特人或者罗马人,跨越海峡本身并不存在技术难度。不过在气候变化无常的海上航行,运气和对气象规律的了解程度,始终也是很重要的。敦克尔克大撤退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,与那十天海况良好有很大关系。这使得大量无法抵御风浪的内河船只,也能够参与行动。至于完全不熟悉海洋气候的罗马人,就只能赌一下运气了。  罗马人的神,最终还是给了凯撒一半的运气。之所以说是一半的运气,是因为在完全不熟悉海况的情况下,承载步兵的船只仅用了半天时间便(80艘)安全抵达了对岸,而随后从另一个港口启程的运载骑兵的船只(18艘),却被海风吹的偏离了方向,最后不得不返回了大陆。事实上,陌生的环境给罗马人带来的困扰还不止于此。对于罗马人来说,大不列颠岛是一片未知的土地。即使是那些往来于两岸的商人,所能够提供给凯撒的情报,也只是沿海一带。至于岛上到底有多少凯尔特人、内部又有哪些部落,甚至作战有什么特点,罗马对此都一无所知。  如果没有大西洋之战的前车之鉴,不列颠人应该会选择在海上就阻击罗马舰队。现在,他们则准备在罗马军队登陆之时,用骑兵和战车冲击对手,把罗马人赶下海。这其中让罗马人感到意外的,主要是战车的使用了。在欧亚大陆都已逐渐淘汰战车的情况下,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还在使用这一工具。这很大程度与不列颠岛中南部以平原地形为主有关。在作战时,这些蛮族会先用战车冲阵,并同时发射弓箭。然后在正式接战之时,下车与对手步战(战车同时脱离战场待命)。如果失败的话,再上车逃回去。  不列颠人的战车,的确给罗马军团造成了很大冲击。不过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,最终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慌登陆成功。除了罗马军队本身的纪律性以外,多兵种配合得当,也是罗马能够控制滩头阵地的重要原因。当看到乘小船登陆的步兵,遇到机动性强的对手阻击后,罗马人从军舰上面发射出来的远程攻击武器,起到了很好的支援作用。不仅压制了靠近海岸的不列颠人,也对对手的心理造成的很大的震慑。  不过即使是如此,罗马人也遇到了比跨越莱茵河更多的困扰。在登陆不列颠的第四天晚上,对大西洋海况的无知而损失了十几艘船只。事实上,这些损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。早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,深知自己在海洋上有短板的罗马人就定下了制度,无论什么时候,军队和人员都应该驻扎在岸上,并且把船只拖上滩头。这样的话,即使夜晚有什么恶劣气候来袭,也不至于造成损失。然而罗马人不知道的是,真正的海洋,潮水的落差可比地中海要大的多(尤其是在满月之夜)。  另外当战斗开始远离海岸线时,罗马人缺乏骑兵、机动性不足的弊端又显现出来了。这意味着,罗马军团在打退不列颠人的进攻之后,无法追击扩大战果。而当看到罗马后援乏力时,不列颠人(包括那些之前表示归顺罗马的部落)又重拾信心,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串连,准备把战争拖到对罗马极为不利的冬天。  不打无准备的仗,是古今中外合格军事家所必备的素质。既然凯撒志在高卢,并且目前只能获知大不列颠岛沿岸的情况,那么从战略角度看,即使能够解决骑兵和后勤的问题,当下最好也是把战争的规模,限定在一场示威性质的登陆战上,就像他在日尔曼之战中所做的那样。在击退几次不列颠人的进攻,并且竭尽全力的扩大对手的损失(比如焚烧村镇,收割、毁坏庄稼)后,凯撒决定见好就好。在不列颠人表示无意与罗马为敌的情况下,退回了高卢。  在随后的几年期间,高卢境内又多次暴发了反对罗马统治的战争。虽然在此期间,凯尔特人也曾经在战场上战胜过罗马人,但内无合力,外无外援的高卢人,最终还是被凯撒所征服。在用时为7年(公元前58——前51年)的战争中,总计有100万高卢人被杀,并有相同数量的高卢人被俘。凯撒也凭借对高卢的征服,而成为了罗马最高权力的有力争夺者。至于三巨头中的另外两位,又有什么资本与之抗衡,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